首 页 医院动态 医院简介 科室介绍 特色专科 优势病种 网上预约 疾病知识
丙型病毒性肝炎
西医大类
  西医内科
西医小类:
  感染

中医大类

  中医内科 *

中医小类:

  消化 *
概    述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原菌。丙型病毒性肝炎呈全世界分布,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尤其反复输入多个献血员血液或血制品更易发生。近年发现丙型肝炎也多见于非输血人群,主要通过注射、针刺、含HCV血液污染伤口和其他密切接触传播,并证实也可通过母婴传播。
西 医
病 因
病 理
     一.病因
  既往认为HCV对肝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近年随着对丙型肝炎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到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在许多方面类似,如转慢性、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尤其丙型肝炎也有慢性HCV携带者,因此,对HCV导致肝细胞损害的机制,大多倾向于免疫损害,即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起重要作用。
  二.病理改变
  与乙型肝炎病变基本相同,仅病变部位与程度有差别。无特征性病理变化。

中 医
病 因
病 机

西 医
临 床
表 现
     输血后丙型肝炎潜伏期2~26周,平均7.4周。散发性丙型肝炎潜伏期待定。一般临床经过较轻,亚临床型较多见,重型肝炎较少。与乙型肝炎相比,ALT、胆红素平均值较低,黄疸持续时间较短,病情较轻、发热少见。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大多数无黄疸、单项ALT升高,有持续或反复异常的特点,但转为慢性肝炎的比例较乙型肝炎高(40%~50%),无黄疸型较黄疸一草坪晚易慢性化。其余于6月内痊愈呈自限性过程。慢性丙型肝炎大多表现ATL反复异常、AST也升高、蛋白代谢较快出现异常,而体征如蜘蛛痣、肝掌、脾肿大等不如乙型肝炎明显。
中 医
临 床
表 现
西 医
诊 断
分 型
中 医
辨 证
分 型
鉴 别
诊 断
西 医
治 疗
     一般治疗与乙型肝炎相同。抗病毒治疗正在探索。
  1.α-干扰素(α-IFN)
  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治疗后血清HCV RNA转阴率可达50%~80%,但停药后约半数HCV RNA又转阳,再用α-干扰素仍有效。在HCV复制指标转阴同时可见肝功能改善及肝脏病变好转。提示干扰素对HCV有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复发时间多在治后6~12个月,若治后12个月ALT持续正常,血清HCV RNA阴性,则可能治愈。其复发原因为①病毒基因型不同,一般Ⅲ型IFN疗效好,Ⅱ型疗效较差;②出现突变株;③未完全清除病毒;④耐抗病毒药物。有报告用干扰素治疗散发性丙型肝炎效果较输血后丙型肝炎好。急性丙型肝炎如ALT持续异常超过6个月,应用干扰素治疗。常用有干扰素α-2b(干扰能),用法为: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用2周;后改为每次300万 U,肌肉注射,隔日1次,用14周。一般疗程3月至6月。若增加干扰素剂量,延长治疗时间(12月或更长),可望提高疗效。近期疗效50%。
  2.三氮唑核苷(rilavirin,病毒唑)
  为一广谱抗病毒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不如干扰素。对血清和肝HCV-RNA无明显降低作用。
中 医
治 疗
西 医
预 防
调 护
     1.对献血员进行抗HCV筛查是目前降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2.管理传染源
  按肝炎型别隔患者,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宣传丙型肝炎防治知识,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3.切断传播途径
  医疗器械一用一消毒,采用1次性医疗用品;严格掌握输血、血浆、血制品的适应症;保证血液及血制品质量。
  4.保护易感人群
  有报告用免疫球蛋白预防丙型肝炎有效,用法为0.06ml/kg,肌肉注射。最终控制丙型病毒性肝炎要依靠疫苗预防,HCV分子克隆成功,为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疫苗预防提供了条件。
中 医
预 防
调 护
备 注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医院资质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32361 ICP备案号:  蜀ICP备2024109049号
网站制作:成都天加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