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医院动态 医院简介 科室介绍 特色专科 优势病种 预约就诊 疾病知识
疳积
西医大类
  西医儿科
西医小类:
  小儿内科

中医大类

  中医儿科 *

中医小类:

  儿科 *
概    述
    
西 医
病 因
病 理

中 医
病 因
病 机

     形成疳积的原因主要为乳食伤脾,喂养不当,慢性病消耗等。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胃受纳,脾主运化。小儿脾胃薄弱,若乳食不节,容易损伤脾胃,影响受纳运化的功能,而形成积滞,积久不消,转化为疳。古人有“积久伤脾,延成疳疾”,“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等说法。可见疳积与积滞的关系只是轻重浅深程度的不同而已。  
  1、乳食伤脾 小儿乳食不节,饥饱无度,损伤脾胃;或恣食肥甘生冷,脾胃损伤,受纳运化失指,升降失司,以致乳食壅滞内停,失于运化,乳食之精微不能输布,气血津液无从生化,脏腑、毛发、肌肤失于润养,渐见形体消瘦,气液亏损,终成疳积。 
   2、母乳不足,喂养失调 母乳不足,未及时增添代乳品,或代乳品里营养物质不够,或断乳后喂养不当,或小儿一时不适应食物喂养而拒食;或挑食、偏食;或多吃香甜零食而影响食欲,以致营养失调而形成疳积。 
   3、久病体虚 小儿腹泻、痢疾、肠寄生虫病,肺结核等久治不愈,或失治误治,气血津液的逐渐消耗,致使元气亏虚,气血不荣,乃至形体羸瘦而形成疳积。
西 医
临 床
表 现
     (一)临床表现
  1.面色无华或苍白,疲乏无力,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肌肉松弛,毛发干枯,重者智力发育差。
  2.有母乳不足或喂养不当及慢性病史。
  (二)主要类型
  1.轻度:腹部、躯干和大腿内侧的皮下脂肪变薄,肌肉不结实,体重比正常低15%~25%者。
  2.中度:腹部、躯干、四肢皮下脂肪显著消失,大腿内侧有明显皱折,肌肉松弛,皮肤苍白、干燥,脸部明显消瘦,体重比正常低25%一40%。
  3.重度:全身各部的皮下脂肪完全消失,面颊极度消瘦,额多皱纹,状如老人。皮肤干燥、无弹力、无光泽,体重比正常低40%以下。
中 医
临 床
表 现
     1.面色无华或苍白,疲乏无力,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肌肉松弛,毛发干枯,重者智力发育差。
  2.有母乳不足或喂养不当及慢性病史。
西 医
诊 断
分 型
     (一)临床表现
  1.面色无华或苍白,疲乏无力,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肌肉松弛,毛发干枯,重者智力发育差。
  2.有母乳不足或喂养不当及慢性病史。
  (二)主要类型
  1.轻度:腹部、躯干和大腿内侧的皮下脂肪变薄,肌肉不结实,体重比正常低15%~25%者。
  2.中度:腹部、躯干、四肢皮下脂肪显著消失,大腿内侧有明显皱折,肌肉松弛,皮肤苍白、干燥,脸部明显消瘦,体重比正常低25%一40%。
  3.重度:全身各部的皮下脂肪完全消失,面颊极度消瘦,额多皱纹,状如老人。皮肤干燥、无弹力、无光泽,体重比正常低40%以下
中 医
辨 证
分 型
     1.疳症
  (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赢瘦。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5)因蛔虫引起者,谓之“蛔疳”,大便镜检可查见蛔虫卵。
  (6)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7)出现肢体浮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g/L以下。
  2.积滞
  (1)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溏泄或便秘为特征。
  (2)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
  (3)有伤乳食史。
  (4)大便化验检查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及脂肪滴。
鉴 别
诊 断
西 医
治 疗
     1.维生素B,每日3次,每次1—2片。
  2.浓缩鱼肝油滴剂,每日15—30滴,分3—4次口服。
  3.钙剂:葡萄糖酸钙片,每日2次,每次1~2片。多维钙片,每日2次,每次2—3片。
  4.乳酶生片,每次2—4片,每日3次。或食母生,每日3次,每次4—5片。
中 医
治 疗
     1.积滞伤脾
  (1)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2)处方: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补脾经,分推腹阴阳,揉中脘,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3)方义:揉板门、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揉天枢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2.气血两亏
  (1)治则: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2)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外劳宫,推三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
  (3)方义: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运内八卦、揉外劳温阳助运,理气和血,并加强前四法的作用;掐揉四横纹主治疳积,配按揉足三里调和气血,消导积滞。
  此外: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运内劳宫;烦燥不安,目赤多泪加清肝经;若有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者加补大肠;便秘者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另外可单用捏脊配合针刺四横纹治疗。也有用板门割治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西 医
预 防
调 护
     一.护理
  1.室内空气流通,清洁,温度要适宜,要经常接触阳光。
  2.冬季要注意保暖,护理时要细心。对重症患儿,要密切观察体温、呼吸、脉搏等,发现异常,应及时去医院看病。
  3.治疗期间,注意忌口,如蚕豆、花生、黄豆、玉米、肥肉等。
  4.经常保持口腔与皮肤卫生。勤换尿布、衣服,勤洗澡。
  二.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夏天不予断奶。
  2.建立正常生活制度,多晒太阳,注意饮食卫生。
  3.积极治疗菌痢、腹泻、结核等疾病。
中 医
预 防
调 护
备 注
d3721.com
      
医院动态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医院资质
合规性说明及提示
ICP备案号:  蜀ICP备:18005138号-1
网站制作:成都天加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