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医院动态 医院简介 科室介绍 特色专科 优势病种 预约就诊 疾病知识
肛周脓肿
西医大类
  西医内科
西医小类:
  消化

中医大类

  中医内科 *

中医小类:

  消化 *
概    述
    
西 医
病 因
病 理
     一.病因
  肛门直肠周围有许多蜂窝组织,容易感染生脓。这种脓肿,多由隐窝炎经肛腺管、肛腺及其分枝直接蔓延,或经淋巴管向外周扩散而致。另外,如肛裂、直肠炎、直肠狭窄、克隆氏病、内外痔、肛门直肠损伤等,都能引起脓肿。而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结核、痢疾等,使身体虚弱,抵抗力减低,又都是致病的诱因。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产气夹膜杆菌、变形杆菌和其它厌氧菌。
  二.病理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发病过程是:感染物质首先进入肛窦,产生肛窦炎症反应,即肛窦炎,肛窦炎继续扩散,使肛腺管水肿阻塞,引起肛腺体发炎;若再向外扩散,形成肛管直肠周围炎,这一阶段为脓肿的前驱。因炎症继续发展,感染化脓,则形成肌间隙脓肿,又称为中央间隙脓肿。这种脓肿的脓液,可沿着肛门括约肌各层的肌间膈(即联合纵肌纤维)蔓延,形成各种脓肿。如经肛管皮下蔓延,可形成肛裂或肛管皮下脓肿;如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及浅部之间蔓延,可形成肛门旁皮下脓肿;如经外括约肌深浅两部之间蔓延,可形成坐骨直肠窝脓肿;如经内外括约肌之间向上蔓延,到直肠纵肌与环肌间,可形成高位肌间脓肿,或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如向下蔓延,可形成低位肌间脓肿,或肛门后间隙脓肿,或坐骨直肠窝脓肿等。此外,还可由淋巴管向各处间隙扩散,形成各种脓肿。当脓肿自行向粘膜、皮肤穿破,或经手术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最后形成肛瘘。但也有极少数病人,脓肿吸收后,即自然愈合。

中 医
病 因
病 机

西 医
临 床
表 现
     临床表现肛周脓肿由于脓肿发生的位置和起因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1)肛周皮下脓肿 主要是疼痛,最初为胀痛、化脓时跳痛、排便时疼痛加重,脓肿在肛门前方可发生尿潴留,脓肿在肛门后方出现尾骶部疼痛。全身中毒中毒症状轻,局部肿胀,发红、压痛、有波动感。
  (2)坐骨直肠窝脓肿 患者有周身不适、发热寒战、体温升高等全身中毒症状。局部见肛门一侧肿胀、发红、灼痛、跳痛、压痛、坐卧不安,活动和排便时痛加重,有排尿困难等。
  (3)骨盆直肠窝脓肿 患者全身症状重,先寒战高热,周身疲倦,严重者可有败血症的中毒症状。局部症状轻,仅有直肠下坠感,酸痛或不适的表现,亦可发生排尿困难。
  (4)直肠后脓肿 全身症状与骨盆直肠窝脓肿相似,但局部症状主要在尾骶腰部酸胀坠痛,向背部及两侧大腿放射,尾骨有压痛,患者不能端坐。
  (5)直肠粘膜下脓肿 患者有周身不适,疲倦,发热。局部以直肠刺激症状为主,有里急后重,下坠,便次多或便意感等。
中 医
临 床
表 现
     肛门局部红、肿、热、痛,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可有恶寒发热,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口干等全身症状。
西 医
诊 断
分 型
     一.诊断
  肛周脓肿的诊断并不困难,根据症状和局部检查即可作出诊断。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主要症状有肛门疼痛、坐卧不安、发热、全身倦怠、大便困难等症状,各种症状又不尽相同。细菌所致的肛周脓肿,初起可感肛周、肛内坠胀不适,轻者可摸到肛周皮下出現的疼痛性小肿块,重者可感到肛周剧痛.局部红肿,高热.活动受限。亦有肛周局部无明显体征.但高热不退、肛内坠胀.常见于骨盆直肠周围脓肿和直肠粘膜下脓肿。结核性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常为慢性发病。脓肿经数周或数月才能形成,局部疼痛不明显,臣伴有低热.破溃后流出清稀乳白色脓液。在全身检查的基础上.应重点进行局部检查。
  (1)视诊
  肛门局部红、肿、热、痛,多系急性炎症性脓肿。若皮肤不变色,无明显热、痛,可考虑慢性炎症,多为结核性脓肿。直肠粘膜下脓肿和骨盆直肠间隙脓肿,肛门局部视诊可无明显异常,但可通过肛门直肠指诊协助诊断。若脓肿已自破流脓,可根据脓汁颜色,初步判断是何种细菌感染。一般脓液色黄、质稠、量多者,应考虑绿脓杆菌感染;脓液色黄、臭者,可能为大肠杆菌感染;脓液清稀如米泔样者,多属结核杆菌感染。
   (2)触诊和指诊
   通过肛周皮肤触诊、肛内指诊常可确定脓肿的位置及与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关系。尤其对视诊和触诊尚不能确诊的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和粘膜下脓肿,肛内指诊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3)肛门镜检查
   可查出有无粘膜下脓肿,协助寻找有无内口以及可疑的内口位置。若肛隐窝红肿、流脓,可找到内口的位置。
   (4)脓液培养
   为指导术前和术后抗菌治疗,对脓肿自溃或肛门流脓的患者,可以作脓液致病菌培养,以确定致病菌种类.临床报导多数肛周脓肿的致病菌对各种抗生素均有较好的敏感性,多数厌氧菌对氨基甙类欠敏感,克雷白杆菌属对青素霉素类抗生素耐药,而灭滴灵、氯霉素、林可霉素及利福平等对厌氧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二.分型
  (一)肛门皮下脓肿
  是位于肛管皮下及肛门周围皮下间隙的脓肿,为最常见的一种脓肿。脓肿一般不大,病人全身性感染症状较轻,而局部疼痛剧烈,表现为持续性和搏动陸,受压或咳嗽时疼痛加重。通过局部检查,可发现肛门旁有明显红肿、硬结或触痛,如脓肿已局限成脓,可有波动感。这种脓肿,如未及时切开,常有两种结局:
  1.脓肿自行溃破,多数穿破肛门周围皮肤,形成低位肛瘘。
  2.脓液可向上穿过肛门周围筋膜。蔓延到一侧或两侧坐骨直肠窝,形成坐骨直肠窝脓肿或蹄铁形脓肿。脓液也可向内由肛窦穿出,形成内瘘。
  (二)低位肌间脓肿
  是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的内外括约肌之间的脓肿。脓肿一般不大,患者全身性感染症状较轻,而有局部持续性和搏动性疼痛,受压或咳嗽时加重。通过局部检查,可发现肛缘红肿不明显,但肛管内病区有肿块隆起,压痛明显。这种脓肿.如未及时切开引流,常有三种结局:
  1.脓液向下沿外括约肌皮下部蔓延,穿破皮肤,形成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2.脓液沿联合纵肌中间间隔与内侧间隔穿入直肠纵肌与环肌之间,形成高位肌间脓肿。
  3.脓液向外沿联合纵肌外侧隔,经外括约肌深部与浅部之间或深部与肛提肌之间,穿插入坐骨直肠窝,形成坐骨直肠窝脓肿。
  (三)坐骨直肠窝脓肿
   这种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常见的一种,位于坐骨直肠窝内。由于窝内充满脂肪,血液运行不畅,极易被感染而形成脓肿。多数由肛窦感染后,使肛腺感染化脓,形成肌间隙脓肿,脓液经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向外蔓延而形成;有时也因肛裂、直肠溃疡或其它间隙脓肿蔓延到坐骨直肠窝而形成。感染的范围较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广泛,而且较深。病人开始时感觉肛管患侧有持续性微痛、酸胀,不如皮下脓肿疼痛那么剧烈,发热、畏寒、头痛、身倦无力等全身性感染症状较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局部症状逐渐加重.病人坐卧不安,行走时疼痛更甚,有时排尿也困难。通过望诊,可发现肛门旁患侧、坐骨直肠窝部位表面皮肤肿胀,双侧不对称。通过触诊,可发现有局部性硬结和明显压痛。通过直肠指检,可发现患侧坐骨直肠窝内有压痛,压痛平面可伸展到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上;由于脓肿位置较深,在早期皮肤红肿常不明显,也无波动感;如皮肤已有红肿或有波动感,则表示脓液已穿入肛门皮下间隙。这种脓肿,如未及时治疗。感染蔓延,常有四种结局:
   1.脓液可由内外括约肌间穿出肛窦。形成内瘘。
   2.脓液经过皮肤穿出,形成全瘘。
   3.脓液经过肛管后深间隙蔓延到对侧坐骨直肠窝内形成蹄铁形脓肿。
   4.脓液向上扩散到肛提肌以上,形成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或直肠后间隙脓肿。
   (四)肛管后脓肿
   位于肛管后间隙,多数由肛门后部肛窦或肛腺感染所致。常另.肛管后深间隙脓肿和肛管后浅间隙脓肿。当感染达内括约肌与联合纵肌纤维。就会形成肛管后深间隙脓肿;如感染沿外括约肌浅部与皮下部之间进入肛管后浅间隙,就会形成肛管后浅间隙脓肿。因脓肿范围较小,很容易被临床医师所忽视,但按压肛门和尾骨尖之间的皮肤时。会有压痛。通过直肠指诊,可发现肛管后、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下有局限性肿块,并有明显触痛。这种脓肿,如未及时切开引流,可向周围蔓延使感染扩散,常有四种结局:
   1.脓液从肛窦穿破返流,形成内瘘。
   2.脓液向后、向下蔓延到肛门周围皮下间隙,形成肛周皮下脓肿;如穿破皮肤,则形成低位肛瘘。
   3.脓液向上扩散到肛提肌以上间隙,可形成直肠后间隙脓肿。
  4.脓液由后沿肛管两侧向前扩散到双侧坐骨直肠窝形成蹄铁形脓肿,亦可形成单侧坐骨直肠窝脓肿;如向外穿破后,则形成蹄铁形肛瘘。因此,应争取早期诊断和及时切开引流,进行恰当治疗。
   (五)直肠粘膜下脓肿
   直肠粘膜下脓肿发生在粘膜与内括约肌之间,即粘膜下间隙内。该间隙内有内痔静脉丛和粘膜肌层。临床上,粘膜下脓肿很少见,常因内痔注射或插药不当,痔核化脓或肛腺感染所致。与其它肛提肌以上脓肿相同,全身症状较为显著,肛门外无明显病征,直肠内有沉重坠胀感。排便和行走时疼痛加重。通过直肠指检,可发现该处有圆形条索状隆起,有触痛和波动感,上缘不易触及。这种脓肿,可向下蔓延,由肛窦或直肠粘膜穿入肠腔;偶尔也可向下通过悬韧带,穿入肛门周围间隙,形成肛周皮下间隙脓肿;还可进入肛管后间隙,形成肛管后间隙脓肿。但很少发现有穿透肠壁进入骨盆直肠间隙的。
   (六)高位肌间脓肿
   发生在直肠下部、直肠肌和纵肌之间结缔组织内。因肛窦或肛门感染、直肠炎、内痔感染化脓、直肠狭窄和直肠损伤等所致.全身症状较明显,肛门外无明显病征,初期病人感觉肛内坠胀,逐步转入胀痛,排便和行走时疼痛加重。通过直肠指诊.可发现直肠壁上有椭圆形隆起、肿块.有触痛及波动感。通过窥器检查,可见直肠内有椭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或充血糜烂.边界整齐,常有炎性粘液附着于隆起表面。
  (七)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该脓肿位于骨盆直肠间隙内。临床上,此脓肿较为少见,多因坐骨直肠窝脓肿引流不及时、向上穿透肛提肌引起,也有直接由肛腺感染所致。因间隙顶部为腹膜,容积很大,位置深藏在盆腔内,因此,感染后全身症状显著,局部症状则不明显。直肠内常有沉重坠胀感。通过直肠指检,可发现直肠患侧壁外有隆起硬块,有压痛和波动感。这种脓肿,如未及早进行手术,常有三种结局:
  1.脓肿可能穿入直肠、膀胱或阴道,也可穿破直肠侧韧带,进入直肠后间隙或对侧骨盆直肠间隙,形成高位蹄铁形脓肿。
  2.有时向下穿入坐骨直肠窝,形成坐骨直肠窝脓肿,然后穿入体外,形成高位肛瘘。
  3.也可向上穿入腹膜腔,或沿腹膜后间隙向上蔓延到下腹部,
  引起化脓性腹膜炎或腹膜炎症。
  (八)直肠后间隙脓肿
  发生在宜肠后间隙内,即在直肠后骶骨前,上为腹膜,下为肛提肌,与双侧骨盆直肠间隙有直肠侧韧带相分隔。临床上,直肠后间隙脓肿也较少见,多数因坐骨直肠窝脓肿或肛管后脓肿(深部)引流不及时,脓液向上穿透肛提肌所致,偶尔也有因肛腺感染、骶尾骨结核和骶前囊肿感染而引起,局部症状不明显。直肠内常有重坠感,骶尾部感到钝痛。通过局部检查,可发现肛门外无明显病症,在尾骨与肛门之间有深部压痛。通过直肠指检。可发现肠后壁外有隆起肿块,有压痛和波动感。这种脓肿,如未及时诊断治疗,脓肿可能向前穿入直肠,或向单侧和两侧穿破直肠侧韧带,进入骨盆直肠间隙形成脓肿,也可向下蔓延,形成肛管后脓肿。
中 医
辨 证
分 型
     1.肛门热毒证:肛门局部红肿热痛,坐卧不宁,受压或咳嗽时疼痛加重,伴恶寒,发热,口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薄黄,脉数。清热解毒散痈。
  2.肛门湿热证:局部红肿疼痛,肛门坠胀,身重倦怠,口腻不欲食,口渴不欲饮,便秘或稀溏,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清热祛湿。
  3.火毒内陷证:高热,烦渴身痛,神昏谵语,腹胀便秘,局部肿胀逐渐扩散,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清营解毒。
  4.气血两虚证:肛门坠胀,但红肿热痛不明显,少气懒言,面色觥白,苔黄少津,脉细数无力。补益气血。
  5.阴虚邪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午后潮热,心烦口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清热托毒。
鉴 别
诊 断
     (一)结核性脓肿
  发病缓慢,局部无急性炎症,疼痛不如非特异性脓肿明显.常与全身其它部位结核并存,破溃后流出脓汁,质稀薄,呈淘米水样和白絮样,混有干酪样坏死组织。
  (二)放线菌性脓肿
  多发生在臀部皮下或肛管直肠粘膜下。一般脓肿、瘘道、溃疡三者并存。脓液稀薄,其中有硫磺色小颗粒,同时全身有较重的中毒消耗症状。
  (三)多发性化脓性汗腺炎
  多在肛门与臀部皮下,脓肿较浅而病变范围广。病变区皮肤变硬,急性炎症与慢性瘘道并存.脓液粘稠,呈白粉粥样,并有臭味,全身慢性消耗症状,呈慢性病容。
  (四)平滑肌瘤
  肿物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地坚硬,与肛窦无关系、无全身感染症状,确诊前应先做病理检查。
  (五)化脓性毛囊炎
  此病为肛周皮下毛囊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尾骨及肛门周围,有的破溃流脓,常见病灶中心有毛发,窦道表浅,与肛门内不相通。
西 医
治 疗
     一.术前治疗
  1.脓肿形成早期,可采用抗感染治疗(包括针对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抗生素、中药清热解毒、疏泻通宣,通便、热水坐浴、理疗、休息等)。
   2.脓肿形成时,即应手术引流。 
   3.脓肿大且全身症状重者,除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外,尚需辅以支持对症治疗。  
   4.在脓肿切开引流时,若发现明确的内口,可同时行挂线术。
  二.手术
  (一)单纯性脓肿的治疗  
  可在截石位或侧卧下,用局麻或腰麻,在脓肿部位做放射状切口,放出脓液后,伸入食指探查脓腔大小,分开其间隔。必要时将切口边缘皮肤切开少许,以利引流,最后用凡士林纱条放入脓腔做引流。  
  (二)脓腔与肛瘘相通的脓肿  
  可在切开脓肿后,用探针仔细检查内口,然后切开瘘管,适当切除皮肤和皮下组织,内口周围组织也稍加切除,使引流通畅。如内口较深,瘘管通过肛管括约肌,可采用挂线疗法。以上手术优点是脓肿一期治愈,不再形成肛瘘。但在急性炎症中,找内口有困难时,不应盲目寻找,以免炎症蔓延或形成假道,仅做切开排脓,待形成肛瘘后,再做肛瘘手术。二期手术优点是效果准确,治愈率高。<
  三.术后
  肛周脓肿患者如果已行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手术,那么术后的护理及换药即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关键所在。所以患者应遵从医嘱,做好术后护理:
  1.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为主,多喝汤水,促进营养吸收。忌食辛辣刺激醇酒之品,多食瓜果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忌食生冷之物及油腻之品,以防发生腹泻或粪渣堵塞肛窦。
  2.便后坚持肛门坐浴,可用1:1000高锰酸钾液或生理盐水,或用中药煎熬坐浴熏洗肛门,每次10--15分钟。
  3.按医嘱补充液体或抗生素,或口服各类药物。
  4.注意创面有无渗血,如敷料己被染湿应及时更换。换药时肉芽以新鲜红活着为佳,如遇肉芽组织生长高出表皮,应作修剪;遇有创口桥形愈合或缝合创口有感染者,则应剥离敞开创口,或拆除缝线敞开创口。有挂线者,如术后7--9天挂线末脱落,做换线再挂处理,缝合创口以5--7天拆线为佳,还要注意保持创面的引流通畅,填塞凡士林纱条或药条,应紧贴创面,内口应到位,以创面肉芽从下朝上、从内至外生长力最佳,这样就能避免桥形愈合,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中 医
治 疗
西 医
预 防
调 护
     (1)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的抗病能力,预防感染。
   (2)保持肛门清洁,勤换内裤,坚持每日便后清洗肛门,对预防感染有积极作用。
   (3)积极防治其它肛门疾病,如肛隐窝炎和肛乳头炎,以避免肛周脓肿和肛瘘发生。
   (4)及时治疗可引起肛周脓肿的全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
   (5)不要久坐湿地,以免肛门部受凉受湿,引起感染。
   (6)防止便秘和腹泻,对预防肛周脓肿与肛瘘形成有重要意义。
   (7)一旦发生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应早期医治,以防蔓延、扩散。
中 医
预 防
调 护
备 注
d3721.com
      
医院动态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医院资质
合规性说明及提示
ICP备案号:  蜀ICP备:18005138号-1
网站制作:成都天加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