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医院动态 医院简介 科室介绍 特色专科 优势病种 预约就诊 疾病知识
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西医大类
  西医儿科
西医小类:
  小儿内科

中医大类

  中医儿科 *

中医小类:

  儿科 *
概    述
    
西 医
病 因
病 理
     本症对脂肪和碳水化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减低。脂肪进入小肠后仍能形成脂酸和皂,但此等物质不易被肠壁吸收,遂从粪便排出。病越重排出越多。患儿吸收淀粉、乳糖及蔗糖能力亦弱,只能耐受糊精、麦芽糖和葡萄糖,对果糖利用好。矿物质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也相当困难,可致骨质疏松、晚期有佝偻病、手足搐搦症、维生素A缺乏病及贫血等。如不能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容易发生严重的营养不良。
  肠粘膜活检可见绒毛变僵硬、有的融合、萎缩、甚至消失。粘膜的杯状细胞减少,粘膜固有层有浆细胞、嗜酸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浸润。

中 医
病 因
病 机

西 医
临 床
表 现
    患儿多是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发病缓,常发生在急性腹泻或呼吸道感染之后,病后消化功能恢复不好。初期症状是食欲不振、面色苍白、体重不增及大便增多等。粪呈灰白色,含泡沫及脂肪,常有恶臭。有时便秘,有时轻泻,每日排便约5、6次。腹部膨隆。重症病例贫血重,多系小细胞性。舌光无苔,常有裂痕。消瘦,可同时有营养不良水肿。常伴神经症状,如坐立不安、易受刺激、睡眠不宁、易疲劳。病久者体格发育迟缓,形成侏儒状态。骨骼与牙齿发育亦迟。多数血清钙及钾减低,钠正常或偏低。可伴维生素B6缺乏。在慢性过程中,常有急性加重期,出现严重腹泻、呕吐、脱水和酸中毒。多为感染诱发,但有的也找不到感染灶。
中 医
临 床
表 现
西 医
诊 断
分 型
中 医
辨 证
分 型
鉴 别
诊 断
     根据上述症状,且排除麦食后可使症状消失。检查可见:①粪便中脂肪增多;②钡餐X线腹部拍片,可见钡剂呈不整齐的凝集,凝集处肠腔扩大,肠曲呈分节状,粘膜皱摺变粗,失去正常形态,小肠通过时间延缓。应与结核性腹膜炎、巨结肠等鉴别。
西 医
治 疗
    饮食治疗是主要方法:禁用麦食,多用各种维生素和蛋白质,少进脂肪和碳水化物,避免多渣食物,供给充足水分。治疗初期不用淀粉类食物,而较多给葡萄糖和果糖。可较多给蛋白乳及乳酸去脂牛乳,因富于蛋白质,应作为主要饮食。此外如豆制品、鸡蛋白、瘦牛肉、鱼、鸡肉、肝及猪舌等蛋白质可做成泥和易消化的软食,逐渐增加,以维持患儿营养。也可给熟香蕉或香蕉粉。注意加用鱼肝油或维生素A、D制剂及钙剂。以后逐渐加全牛乳、水果泥、菜泥、麦芽糖及蔗糖等。最后才添加淀粉食品,可先从藕粉类淀粉制品开始,然后试用糕干粉、米粉、代乳粉等。对加用麦粉类食物要十分慎重。如再出现消化吸收不良,应恢复最简单的食品,以后再逐渐添加其他食物,和治疗初期一样。 对贫血或营养不良水肿者,可小量多次输血和血浆。对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者,应及时、细致地进行液体疗法,对严重病例,初期饮食治疗不顺利者,可先用静脉高营养治疗,好转后逐步增加上述饮食疗法。并发感染时,应尽早选用恰当的抗生素注射。
中 医
治 疗
西 医
预 防
调 护
中 医
预 防
调 护
备 注
      
医院动态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医院资质
合规性说明及提示
ICP备案号:  蜀ICP备:18005138号-1
网站制作:成都天加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