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医院动态 医院简介 科室介绍 特色专科 优势病种 网上预约 疾病知识
高脂血症
西医大类
  西医内科
西医小类:
  内分泌

中医大类

  中医内科 *

中医小类:

  心血管 *
概    述
     
 

通常所说的高脂血症主要是指血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升高高脂血症是人体脂肪代谢异常的表现主要分为三类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人体脂质代谢失常,血浆内脂质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症。因脂质多与血浆中蛋白结合,故又称高脂蛋白血症。本病或有肥胖、黄色瘤等临床特征,或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系由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引起,继发性者主要继发于某种疾病,如糖尿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以及饮酒、肥胖、饮食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长期高脂血症易导致动脉硬化加速,尤其是引发和加剧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等。高脂血症属中医的痰证虚损胸痹眩晕等范畴。


 

 

西 医
病 因
病 理
    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使参与脂蛋白转运和代谢的受体、酶或载脂蛋白异常所致,或由于环境因素(饮食、营养、药物)和通过未知的机制而致。继发性多发生于代谢性紊乱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肝肾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与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季节、饮酒、吸烟、饮食、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活动等有关。

中 医
病 因
病 机

    高脂血症的病因有素体脾虚痰盛;或胃火素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痰浊内生;或年老体虚,脏气衰减,阴虚痰滞,终致痰积血瘀,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
  病理变化为素体脾虚,痰湿内盛,运化不利,致脂浊郁积。或阳盛之体,胃火索旺,恣食肥甘,致痰热壅积,化为脂浊。或痰积日久,入络成瘀,而使痰瘀滞留。或年高体虚,脏气衰减,肝肾阴虚,阴不化血,反为痰浊,痰积血瘀,亦可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
 
西 医
临 床
表 现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和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硬化。尽管高脂血症可引起黄色瘤,但其发生率并不很高;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又是一种缓慢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和异常体征。不少人是由于其他原因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时才发现有血浆脂蛋白水平升高。
中 医
临 床
表 现
西 医
诊 断
分 型
    高脂血症检查
  1.测定血脂谱全套
  空腹TC、TG、LDL-C、HDL-C。
  2.判断血浆中有无乳糜微粒存在
  可采用简易的方法,即把血浆放置4℃冰箱中过夜,然后观察血浆是否有“奶油样”的顶层。
  3.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
  1~2周内血浆胆固醇水平可有±10%的变异,实验室的变异容许在3%以内。
  4.有关脂代谢的特殊检查
  (1)载脂蛋白测定 测定血浆ApoB和ApoAⅠ水平对于预测冠心病的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2)体内脂蛋白代谢测试 此外,还可进行基因DNA突变分析、脂蛋白-受体相互作用以及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胆固醇脂化酶与合成酶等方面的测定。
  5.其他检查
  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和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存在胰岛素抵抗,其血浆胰岛素水平升高,临床上可表现为糖耐量异常;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常合并有糖尿病;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可伴有高尿酸血症;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可伴有甲状腺功能减低。
  高脂血症诊断分型
  关于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目前国际和国内尚无统一的方法。既往认为血浆总胆固醇浓度>5.17mmol/L(200mg/dl)可定为高胆固醇血症,血浆三酰甘油浓度>2.3mmol/L(200mg/dl)为高三酰甘油血症。各地由于所测人群不同以及所采用的测试方法的差异等因素,所制定的高脂血症诊断标准不一。但为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合适的血浆胆固醇水平应该根据患者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来决定,发生风险越高,合适的血浆胆固醇水平应该越低。
  新的标准建议在LDL-C浓度>130mg/dl时开始药物治疗,以LDL-C浓度<100mg/dl为治疗目标,如果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很高应该更早的开始药物治疗和采取更严格的治疗目标。低HDL-C浓度为冠心病的一项危险因素,为<40mg/dl。降低了三酰甘油的分类的标准,更注重其中度升高。
 
中 医
辨 证
分 型
    诊断:
  1.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同时参考放置4C冰箱过夜的血浆外观。
  2.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酯(三酰甘油)水平超过正常高限。
  3.或有黄色瘤、动脉硬化证据等。遗传性者可有家族史。
  【辩证分型】
  l.脾虚痰积症状:体胖虚松,倦怠乏力,胸院痞满,头晕目眩,肢重或肿,纳差,或伴便溏。舌胖,苔白厚,脉濡。
  证候分析:脾虚湿盛痰积测体胖虚松,倦怠乏力;痰湿中阻,则胸院痞满;痰浊上扰,则头目晕眩;
  水湿流于四肢,则肢体沉重或浮肿;痰湿内盛,胃弱脾虚,则纳差便溏;舌胖苔白厚,脉濡,均为脾虚痰积之征。
  2.胃热腑实症状:形体肥硕,烦热纳亢,口渴便秘。舌苔黄腻或薄黄,脉滑或滑数。
  证候分析:阳旺之体,胃热炽盛测烦热纳亢;
  恣食肥甘厚腻,痰热壅积,则形体肥硕;胃火伤津,则口渴便秘;舌苔黄腻或薄黄,脉滑或滑数,均为胃热腑实,痰热壅积之征。
  3.痰瘀滞留症状:眼睑处或有黄色瘤,胸闷时痛,头晕胀痛,肢麻或偏瘫。舌黯或有瘀斑,苔白腻或浊腻,脉沉滑。
  证候分析:久有痰积,人络致瘀,痰瘀滞留,可见眼睑处黄色瘤;痰瘀痹阻胸脉,则胸闷时痛;入于脑络测头晕胀痛;滞于经脉,则肢麻或偏瘫。音黯或有瘀斑,苔白腻或浊腻,脉沉滑,均为痰瘀滞留之征。
  4.肝肾阴虚症状:体瘦而血脂高,头晕目花,健忘,腰酸膝软,失眠,或五心烦热。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
  证候分析:年高体弱,肝肾不足,阴不化精,反酿痰浊,留滞体内,则体瘦而血脂高;阴虚于上,清阳不升,脑失充养,则头晕目花,健忘;阴虚于下,肾腑失养测腰膝酸软;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人独亢,心神受扰而失眠;阴虚火旺,则五心烦热;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均为肝肾阴虚,或阴虚火旺之征。
 
鉴 别
诊 断
西 医
治 疗
    1.控制理想体重
  许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肥胖人群的平均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显著高于同龄的非肥胖者。除了体重指数(BMI)与血脂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外,身体脂肪的分布也与血浆脂蛋白水平关系密切。一般来说,中心型肥胖者更容易发生高脂血症。肥胖者的体重减轻后,血脂紊乱亦可恢复正常。
  2.运动锻炼
  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量,而且还可减轻体重、降低血浆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升高HDL胆固醇水平。
  为了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进行运动锻炼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运动强度 通常以运动后的心率水平来衡量运动量的大小,适宜的运动强度一般是运动后的心率控制在个人最大心率的80%左右。运动形式以中速步行、慢跑、游泳、跳绳、做健身操、骑自行车等有氧活动为宜。
  (2)运动持续时间 每次运动开始之前,应先进行5~10min的预备活动,使心率逐渐达到上述水平,然后维持20~30分钟。运动完后最好再进行5~10min的放松活动。每周至少活动3~4次。
  (3)运动时应注意安全保护。
  3.戒烟
  吸烟可升高血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降低HDL-胆固醇水平。停止吸烟1年,血浆HDL-胆固醇可上升至不吸烟者的水平,冠心病的危险程度可降低50%,甚至接近于不吸烟者。
  4.饮食治疗
  血浆脂质主要来源于食物,通过控制饮食,可使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5%~10%,同时有助于减肥。并使降脂药物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多数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通过饮食治疗,同时纠正其他共存的代谢紊乱,常可使血脂水平降至正常。
  饮食治疗时机,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冠心病危险程度和血浆LDL-胆固醇水平。一般来讲,冠心病的危险程度越高,则开始进行饮食治疗的血浆LDL-胆固醇水平就越低。
  高脂血症的饮食治疗是通过控制饮食的方法,在保持理想体重的同时,降低血浆中的LDL-胆固醇水平。
  饮食结构可直接影响血脂水平的高低。血浆胆固醇水平易受饮食中胆固醇摄入量的影响,进食大量的饱和脂肪酸也可增加胆固醇的合成。通常,肉食、蛋及乳制品等食物(特别是蛋黄和动物内脏)中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应限量进食。食用油应以植物油为主,每人每天用量以25~30g为宜。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严格限制食物中的胆固醇和脂肪酸摄入。
  5.药物治疗
  以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为主的有他汀类和树脂类。以降低血清三酰甘油为主的药物有贝特类和烟酸类。
  6.重度血脂异常的非药物治疗
  部分血脂异常的患者通过调整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均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血脂调节效果,有极少数患者血脂水平非常高,多见于有基因遗传异常的患者,可以通过血浆净化治疗、外科治疗。基因治疗在未来有可能攻克顽固性遗传性的血脂异常。
 
中 医
治 疗
     1.脾虚痰积治则:益气健脾,除湿化痰。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
  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2克白术IZ克扁豆12克山药12克半夏10克陈皮6克薏苡仁15克生山楂15克荷叶9克泽泻15克随症加减:若口腻口苦,苦转黄腻者,加茵陈15克、蒲公英15克,以清热化湿;肢体浮肿者,加猪苓15克、桂枝9克,以温运水湿,消除浮肿。
  2.胃热腑实治则:清胃泻热,通腑导滞。
  方药:三黄泻心汤加味。
  黄连3克黄芩9克大黄6克(后下)槟榔9克草决明15克莱菔子15克随症加减;热盛伤津、烦热口渴者,加生地15克、元参12克、麦冬12克,以养阴生津。
  3.痰瘀滞留治则:活血祛瘀,化痰降脂。
  方药:通瘀煎加减。
  当归9克红花9克桃仁9克山楂15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泽兰15克蒲黄20克(包煎)三棱12克获术12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随症加减:冠心病之胸闷时痛者,加延胡索9克、郁金9克,以加强理气活血化瘀;头晕胀痛,血压偏高者,加天麻9克、钩藤15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下),以平肝熄风;中风后遗症者,加黄芪30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地龙9克,以益气活血通络;脂肪肝者,加片姜黄9克、茵陈15克、虎杖15克,以清肝活血理气。
  4.肝肾阴虚治则:滋补肝肾,养阴降脂。
  方药: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茯苓 12克泽泻 15克泽兰 15克山楂 15克桑寄生15克黄精15克枸杞子15克首乌15克随症加减:头晕目花者,加菊花9克、石斛15克,以清肝明目;腰脊酸甚者,加杜仲9克、川断9克,以益肾壮腰;夜晚失眠者,加知母9克、茯神15克、酸枣仁12克、五味子6克,以清热滋肾,养肝宁心;五心烦热者,加丹皮12克、地骨皮12克、黄柏9克,以滋阴凉血清热。
 
西 医
预 防
调 护
    血脂异常者往往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血脂水平和下降会使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随着血清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水平的下降而降低。
中 医
预 防
调 护
     1.除先天性因素外,高脂血症与饮食关系密切,应注意饮食调摄,慎食高脂高糖食品。
  2.加强运动是预防肥胖及高血脂的有效措施,提倡体育疗法。
  3.戒除烟酒,起居有节,控制高血脂,减少并发症。
 
备 注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医院资质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32361 ICP备案号:  蜀ICP备2024109049号
网站制作:成都天加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