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医院动态 医院简介 科室介绍 特色专科 优势病种 预约就诊 疾病知识
胰腺炎
    本院特色相关诊疗
    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办法,方法成熟,对慢性胰腺炎可以根治。
    传统中医相关诊疗
胰腺炎
中医治疗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
   (1)肝脾热壅:突发上腹疼痛,阵发加剧,连及胁肋,伴有口苦咽干,心烦急躁,不思饮食,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脾,清热通下。
方药:生大黄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延胡索IO克、木香10克、枳壳10克、蒲公英15克、虎杖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白芍12克、半夏1O克。
   (2)脾胃实热:突发上腹部剧痛,痛如刀割,疼痛拒按,高热,心烦口渴,尿短赤,呕吐频作,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腻,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清热泻火,通里攻下。
方药:红藤10克、黄芩10克、生大黄10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芒硝15克、败酱草15克、金银花12克、赤芍12克、延胡索10克。
   (3)肝脾湿热:突发上腹部疼痛,连及胁肋,胀满难忍,甚则拒按,伴有恶心,不思饮,口苦咽干,身目发黄,尿黄赤,大便秘结,脉弦滑或数,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通下。
方药:茵阵蒿10克、栀于10克、生大黄10克、柴胡10克、黄芩]0克、郁金10克、蒲公英15克、延胡索10克、赤芍10克。
   (4)蛔虫上扰:腹痛钻心,痛时汗出肢冷,掣引肩背,恶心呕吐,纳食不下,发热口苦,伴有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滑。
治法:驱蛔止痛,理气通下。
方药:乌梅10克、细辛3克、川椒6克、苦楝皮10克、槟榔10克、郁金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实6克、木香10克、黄连10克、半夏10克、大黄10克、使君子6克。
   (5)脾虚挟淤:左上腹隐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痛有定处,食欲不振,消瘦,疲乏无力,大便溏泻,舌质淡紫或淡暗,苔薄白稍腻,脉沉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活血通络。
方药:党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生甘草6克、郁金10克、丹参10克、泽兰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
    传统西医相关诊疗
胰腺炎概述
   胰腺炎就是胰脏急性或慢性发炎。一半左右的患者是早已患胆结石的人;另一半左右的是平时有大量饮酒习惯的人。其他因素还有某些药物的作用、穿孔性溃疡、甲状腺机能亢进、病毒感染、腹部受伤、肥胖、营养不良、使用药物等,均会提高胰腺炎的发病率。 此病可分为急性或慢性。急性的特征是恶心、呕吐,及肚脐周边发生无法忍受的疼痛,这种剧痛常发生在暴饮暴食或大量饮酒后的12—24小时之内。这种疼痛会扩散到背部与胸部,在数小时后达到高峰(这是极端危急的状况)。急性胰腺炎病人如不及时治疗,可能迁延成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严重发作时,可能导致病人休克,甚至死亡。
胰腺炎病因
   1.胆道疾病
胆道疾病是胰腺炎最常见病因,包括胆石症、胆道感染及蛔虫等。近年来日益重视对胆总管小结石病(CBDM)的研究,认为其可直接刺激Oddi括约肌,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痉挛、功能紊乱甚至逆向收缩,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结合胆汁分析可早期确诊。上述病因致壶腹部狭窄或(和)Oddi括约肌痉挛或松弛,造成胆汁逆流入胰管,或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胰管,或使细菌、毒素、游离胆酸等扩散到胰腺,激活胰酶而致病。
   2.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致使在短时间内有大量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刺激乳头水肿,使Oddi括约肌痉挛,且同时分泌大量胰液,使胰管内压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而诱发AP。
   3.大量饮酒
乙醇使胰腺分泌增加,且大量饮酒刺激Oddi括约肌痉挛,十二指肠乳头水肿,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内压增加。据报道,每周摄入酒精>420g,发生AP的风险明显增加。
   4.内分泌及代谢障碍
高脂血症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清脂质栓塞胰腺血管致胰腺微循环障碍及甘油三脂水解后生成的游离脂肪酸,造成局部微栓塞及毛细血管内皮和胰腺细胞损伤,且甘油三脂与胰腺炎发病关系较胆固醇更密切,并有反复发作倾向。高钙血症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过多、多发性骨髓瘤等,Ca2+在碱性胰液中易形成结石,使胰管钙化,且刺激胰腺分泌,激活胰酶。妊娠、尿毒症、糖尿病昏迷也为少见病因,亦有低血糖酮症并发AP的报道。
胰管阻塞 胰管结石或蛔虫、胰管狭窄、肿瘤等可引起胰管阻塞,导致胰腺炎;胰腺分裂症时大部分胰液通过相对较细的副乳头引流引起梗阻而排出不畅,也可能与AP有关。
   5.手术与创伤
腹腔手术,尤其是胰、胆或胃手术可直接损伤胰组织与循环供血;逆行胰胆管术后AP发病率达1%~4%;腹部钝挫伤,体外震波碎石术后也易诱发AP。
   6.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OD):真正病因不完全清楚,但大多数仍为胆道疾病所致,诊断主要依据ERCP和Oddi括约肌流体压力测定(SOM)。据报道,所研究90例难以解释病因的胰腺炎患者中SOD占31%。
   7.感染
如急性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柯萨奇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cho病毒、肺炎衣原体感染等,并有结核杆菌引起胰腺炎的报道。病毒或细菌及其毒素经血液循环或淋巴管进入胰腺组织而诱发AP。这些患者病情多较轻,且往往随感染的控制而自行消失。但对未证实有感染者,多不主张使用抗生素。
   8.药物和毒物
已知有许多药如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四环素、磺胺类、华发令、拉米夫定、硫唑嘌呤、斯伐他汀等均可诱发AP;锌是人体必需元素之一,注射后体内以胰腺含量最高,金属硫蛋白结合锌能减少镉、铜、汞的毒性,但大剂量可诱发AP。
   9.胰腺肿瘤
肿瘤可压迫导致梗塞、缺血,或直接浸润而激活胰酶诱发AP。据报道,胰腺癌与吸烟、饮酒、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10.十二指肠病变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乳头部的良恶性病变、十二指肠球后穿透性溃疡等造成乳头狭窄,使胰液引流不畅而诱发本病,其中乳头旁憩室误诊率较高,须经ERCP确诊。
   11.缺血
如房颤患者发生AP时,常伴有短暂性脑缺血、脾梗死、下肢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这些患者在临床上易被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时机,尤应注意。
   12.其他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肾或心脏移植术后、输入袢综合征等。虽然胰腺炎病因很多,但仍有约8%~25%的患者病因不明,有报道甚至为28.9%。  
胰腺炎表现
   1.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其临床特点是突然发作的持续性的上腹部剧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血清和尿淀粉酶活力升高,严重者可发生腹膜炎和休克。慢性胰腺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胰腺炎或胰腺功能不足的征象,可有腹痛、腹部包块、黄疽、脂肪泻、肉质下泄、糖尿病等表现。
2.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症状繁多而无特异性,典型病例可出现五联征:上腹疼痛、胰腺钙化、胰腺假性囊肿、糖尿病及脂肪泻,但是同时具备上述五联征者并不多,临床上常以某一或某些症状为主要特征。
  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三方面:胰腺炎急性发作的表现、胰腺外、内分泌功能不全的表现以及并发症的表现。
  (1)腹痛:是最常见症状,见于60%~100%的患者。疼痛常甚剧烈,迅速加重并持续较长时间。多呈钻痛或钝痛,局限于上腹部,可放射到左、右季肋下或背部,疼痛发作频度和持续时间不一。无痛期间,上腹部常持续不适或隐痛。病人取坐位、膝屈曲时疼痛可有所缓解,但当躺下或进食时则疼痛加剧。
  (2)胰腺外、内分泌障碍:慢性胰腺炎的后期,可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厌食油腻、体重减轻和脂肪泻等消化不良综合征的表现。引起维生素A、D、E、K缺乏时,可出现夜盲症、皮肤粗糙、手足抽搐、肌肉无力和出血倾向等。当胰岛β细胞分泌受到严重影响时,还可出现糖尿病的表现。
  (3)其他:伴有假性囊肿者,约1/3患者于左上腹或脐部可扪及腹块,并伴压痛及腹肌紧张。腹痛发作时,常可伴黄疸和发热。少数病例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抑郁状态。急性发作时,可出现腹水、胸水。
胰腺炎诊断
     一.急性胰腺炎诊断
(一)症状
1.腹痛 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大多为突然发作,常于饱餐和饮酒后1-2小时发病,疼痛为持续性,有阵发性加剧,呈钝痛、刀割样痛或绞痛,常位于上腹或左上腹,亦有偏右者,可向腰背部放散,仰卧位时加剧,坐位或前屈位时减轻。当有腹膜炎时,疼痛弥漫全腹。
2.发热 大部分患者有中度发热。
3.恶心、呕吐与腹胀 起病时有恶心、呕吐、有时较频繁,呕吐物为当日所进食物,多同时伴有腹胀。
4.黄疸 较少见。于发病后第2-3天可出现轻度黄疸,数天后即消退。
5.休克 仅见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休克可逐渐发生或突然出现。
(二)检查
1.血常规 多有白细胞增多,重症患者因血液浓缩红细胞压积可达50%以上。
2.淀粉酶测定 血淀粉酶一般在发病后八小时开始升高,48-72小时后下降,3-5天内恢复正常。血清淀粉酶超过500苏氏单位有重要诊断价值。尿淀粉酶在发病后8-12小时开始升高,维持时间较长,连续增高时间可达1-2周,因此适用于就诊较晚的病例。超过300单位/小时有诊断价值。
3.淀粉酶肌酐清除率比值 肌酐清除率正常值不超过5%,急性胰腺炎可增高达3倍,
4.血清脂肪酶测定 正常值为0.2—0.7 单位%,急性胰腺炎时常超过1.5单位%。
5.血清正铁血白蛋白。
6.生化检查 血糖升高,血钙降低,甘油三酯增高。
7.X线腹部平片 B超与CT扫描 、X线平片检查可观察有无肠麻痹,并有助于排除其他急腹症。B超检查及CT扫描观察胰腺的大小和形态,并对发现假性囊肿颇有帮助。
二.慢性胰腺炎诊断
1.严重的上腹剧痛,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
2.如果分泌胰消化酶的腺泡细胞进一步遭到破坏,则腹痛可能消退.
3.最后,当脂肪酶和蛋白酶的分泌减少到正常值的10%以下时,患者会发生脂肪泻,排出含油脂的粪便,甚或肉质下泄.
4.胰岛细胞的破坏会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和引起对葡萄糖的不能耐受.
5.实验室检查包括淀粉酶和脂肪酶往往正常.炎症指?如白细胞计数)常轻度升高.
6.腹部X线平片:显示胰腺钙化,提示胰管内结石,腹部超声或CT显示胰腺大小和质地异常,胰腺假性囊肿或扩张的胰管,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显示胰总管和二级分支的异常。然而这些影像学表现在疾病的前几年可能正常.
7.胰腺功能试验可评估其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测定血糖值。测定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最敏感试验---胰泌素试验。
胰腺炎治疗
  一.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AP),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近年来通过对胰酶、细胞因子、炎症介质、血液滤过、营养支持等在SAP发病中作用的研究,为提高疗效提供了理论基础。下面就AP药物治疗进展简述于下。
  1.抑制胰腺外分泌的药物
  胰酶起的自身消化是胰腺炎的病理基础,抑制胰腺外分泌及胰腺活性是胰腺炎的特效治疗之一。
  生长抑素类似物目前使用的生长抑素为人工合成的环状14氨基酸肽,与天然生长抑素结构和功能相似,奥曲肽为八肽环状化合物,均具有抑制胃肠和胰腺分泌、刺激肝脏网状内皮系统,从而减少内毒素血症产生,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释放及对胰腺实质细胞的保护等作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可有效地降低SAP的死亡率。大剂量的奥曲肽可有效地减轻疼痛等临床症状,奥曲肽还可降低脓肿和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有人认为,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可有效地阻止炎症反应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展,明显改善SAP的预后。
加贝脂为合成酶抑制剂,对胰蛋白酶、缓激肽、纤维蛋白溶酶、磷脂酶A2等多种酶具有抑制作用,并可抑制氧自由基、松弛Oddis括约肌。临床试验证实加贝脂可有效减轻症状、减少器官衰竭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乌司他丁(尿抑制素)是从人尿中提取的精制糖蛋白,有抑制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纤溶酶等蛋白水解酶及透明质酸酶、淀粉酶、脂肪酶等糖类和脂类水解酶的作用。还能抑制炎性介质、溶酶体膜的释放,具有稳定溶酶体膜、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临床应用对轻型和重型胰腺炎都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较少。
2.合理应用抗生素
  因AP有40%~70%有继发感染,故发病初期多主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选用抗生素时,除了要考虑其细菌主要来源于肠道细菌部位,还要考虑到血胰屏障的存在。研究表明,第三代头孢菌素、哌拉西林、美洛西林、亚胺培南、第四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及甲硝唑都能有效地通过血胰屏障,都可作为预防性药物使用。
  有人认为,当胰腺炎患者出现体温>38℃,白细胞大于20×109/升和腹膜刺激征>2个象限或CT上出现气泡征时,要考虑到继发感染,应作细针穿刺抽吸涂片找细菌及细菌培养,并根据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对感染胰腺组织的细菌学分析显示:60%~87%为单一菌群,13%~40%为多菌群;常见为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阳性菌,厌氧菌少见,偶见真菌。
3.对AP有作用的药物
  来昔帕泛
为血管活化因子拮抗剂。一项多中心的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表明,来昔帕泛可以有效地减轻AP的症状,减少器官衰竭的发生,降低死亡率。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引起AP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动物实验已证明,细胞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能有效地减轻AP的病理改变。
  钙通道阻滞剂
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钙通道阻滞剂可扩张血管,改善胰腺血供、防止胰腺腺泡钙超载,起到细胞保护作用。有研究证实,钙通道阻滞剂可以阻止急性胰腺炎由轻型向重症的发展,限制胰腺坏死,改善急性胰腺炎的预后,且可缓解胆道及胰腺阻塞引起的疼痛。
  前列腺素E1
  动物实验表明PGE1可明显增加胰头部血流,降低胰腺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胰腺MPO、LPO及血浆NO含量,减轻内皮细胞损伤,增加胰腺血流量并减轻胰腺出血和坏死。同时,PGE1可强烈抑制胰腺外分泌,稳定腺泡内溶酶体膜,抑制细胞内胰酶激活,从而有效防止胰腺细胞的溶解和破坏。
  NO供体药物
  外源性NO作为氧自由基的清除剂,可阻止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作用,减少氧自由基的作用,从而对胰腺起保护作用。NO可改善胰腺血液循环,使SOD活性升高,减轻胰腺损伤,因此,NO供体可望成为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的药物之一。
  其他药物尚有H2受体阻滞剂、氟尿嘧啶等,亦可应用。
  二.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复发的治疗需按急性胰腺炎对待.患者必须戒酒.静脉输液和禁食.低脂肪和蛋白质饮食,H2受体阻滞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或制酸剂以减少由酸刺激的胰泌素释放,增加胰液的分泌。
最近对采用强效的胰酶治疗慢性胰腺炎推荐口服脂肪酶的剂量为每餐30000u(如6片胰脂酶)。有时需要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K).
奥曲肽,是一种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可使胰腺处于"休息"状态,然而并不能明显缓解疼痛.
胰腺假囊肿可能引起慢性疼痛,但它可通过囊肿空肠吻合术减压.如果疼痛十分顽固,而胰总管已经扩张(直径>8mm),施行侧部的胰管空肠吻合术可望使约70%~80%的患者减轻疼痛.若胰总管未扩张,则可考虑远端胰切除术。
现已放弃应用较广泛的胰腺切除术.作为外科手术的一种替代方法,可试用经皮注射酒精或利多卡因和皮质激素对腹腔丛神经施行去神经处理,这能使某些患者疼痛暂时缓解.
口服降血糖药对于由慢性胰腺炎引起的糖尿病的治疗很少有用.要慎用胰岛素。对绝大多数患者,血糖水平在200~250mg之间无需治疗。 慢性胰腺炎患者患胰腺癌的风险增加。
胰腺炎预后
    重症胰腺炎死亡率较高,且转为慢性者也较多。
胰腺炎预防
    1.排除诱发因素。
    2.饮食宜清淡。
医院动态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医院资质
合规性说明及提示
ICP备案号:  蜀ICP备:18005138号-1
网站制作:成都天加利科技有限公司